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(ldquo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rdquo 是什么意思)
1、意思是: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,羽化成仙进入仙境。
2、出自:《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,原文节选: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
(资料图)
3、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
4、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
5、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
6、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
7、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
8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
9、译文:壬戌年秋天,七月十六日,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。
10、清风阵阵拂来,水面波澜不起。
11、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,吟诵《明月》中“窈窕”这一章。
12、不一会儿,明月从东山后升起,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。
13、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,水光连着天际。
14、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,越过茫茫的江面。
15、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,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,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,羽化成仙进入仙境。
16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:《赤壁赋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——被贬谪黄州期间。
17、元丰五年(1082年),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,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。
18、赏析: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,全文共分五段。
19、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、时间、地点和人物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
20、”方式是“泛舟”,时间是“七月既望”。
21、于是才有后文水、月亮的描写、议论;地点是“赤壁之下”,于是才有后文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;人物是“苏子与客”,于是才有后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。
22、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,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。
23、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,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。
24、扣着“泛舟”二字,写水兼写风: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
25、”简短二句,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,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,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。
26、扣着“七月既望”再写月:“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
27、”一边举起酒杯,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,一边引吭高歌,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。
28、“明月之诗”“窈窕之章”,指《诗经·陈风》里《月出》诗的第一章:“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,舒窈纠兮,劳心悄兮。
29、”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。
30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。
31、吟唱这样的诗,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“望美人”之外,在这里还有以“月出皎兮”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。
32、果然,一轮明月,冉冉升起了:“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
33、”斗牛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,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。
34、“徘徊”二字,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,逼真传神,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,脉脉含情,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。
35、这时,在皎洁的月光的辉耀之下,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。
36、你看,“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”,那茫茫的雾气、茫茫的江水、茫茫的夜空,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。
37、显得浩瀚无边,浑然一片;游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、开阔,无拘无束,因而不由得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”,就是说,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。
38、在“水波不兴”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。
39、这里虽然回应到开头的“泛舟”二字,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,倒不像坐卧舟中、漂游江上,而是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。
40、毫无阻碍,简直就要远离人世,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,所谓“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”。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